湘水之战是历史上蜀吴联盟的一个重要事件,极具标志性,这起事件就意味着蜀国和吴国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已经无法进行调和,必定是兵戎相见。虽说这件事在双方政治内部主和派的努力下以湘水为界分割了荆州,重结盟好而告一段落,但是这件事并没有彻底的解决掉,并且给后面的荆州之战留下了隐患。
建安十九年,刘备经过长期的征战,终于平定了益州。但是,刘备的这个行动让孙权十分不满。因为在赤壁之战后,孙权的东吴长期没有得到发展,反倒是刘备阵营的势力发展迅速,隐隐有超越东吴的势头。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东吴的牺牲之上的。
在赤壁之战后,东吴夺取了至关重要的江陵,控制了荆州的南郡。而刘备则转而南下,夺取了荆州在江南的四郡。在整个荆州中,曹操控制了荆州北部的南阳郡,孙权控制了江夏和南郡,刘备控制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刘备先是躲在东吴的身后发展实力,然后以控制的地区不足以供养部下,向孙权借得了南郡。这样,刘备就控制了荆州五个郡,成为赤壁之战后最大的赢家。
孙权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不断在淮南发动攻势,但是都没有得手。于是,孙权和周瑜把目光转向了益州。可是刘备得知消息后,对孙权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说什么刘璋是自己的宗族,自己不忍看到自己的宗族被灭。还说什么孙权一定要攻打益州,自己就要披发入山,不问世事。在刘备的反对下,再加上周瑜病逝,孙权放弃了攻打益州的企图。
谁知道一转眼,刘备却抢先攻下了益州。孙权在得知消息后,气得破口大骂,说刘备是猾虏,乃欺诈如此!于是认为自己受到了刘备欺骗的孙权,向刘备提出了索回荆州的要求。刘备回复说,等得到了凉州,再归还荆州。孙权认为刘备是空言推脱,于是派吕蒙出兵荆州,发动了湘水之争。
在鲁肃率领一万人马屯驻益阳抵抗关羽的掩护下,吕蒙率领两万人马迅速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闻讯迅速率领五万人马来到荆州,派关羽与东吴进行争夺,大战一触即发。就在此时,曹操率军进入汉中。害怕益州有失的刘备遂与孙权议和,双方以湘水为界分割荆州。湘水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归刘备,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双方重结盟好,结束了湘水之争。
湘水之争以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的条件而结束。在表面上看,双方占据的地盘大小相当,比较合理的解决了双方在赤壁之战后战果分配不公的争端。但是,这个结果让双方都不满意,为以后的争夺埋下了隐患。
在刘备阵营看来,在赤壁之战前,刘备阵营本身就占有江夏郡。而且刘备的军队也参加了赤壁之战,为胜利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周瑜攻打江陵的时候,关羽的水军参加了“绝北道”的军事行动,切断了江陵曹军的后路,使得曹军被迫撤退。
在战后,东吴占有南郡、江夏两郡,而刘备占据的是经济落后的江南四郡。这些郡县开发落后,地广民稀,远远不能和南郡和江夏相提并论。而且江南四郡是刘备亲自带兵打下的,与东吴无关。就算是刘备借来了南郡,也可以看成是刘备用江夏与东吴换的。所以,刘备阵营并不亏欠东吴的。
但是,东吴的看法与刘备完全相反。他们的看法是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曾经遭受惨败,如果没有东吴出兵相助,夺取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不是被曹操消灭,就是逃往南方了。因此,刘备在荆州所得的战利品,都是东吴用武力夺取的。只是因为刘备是自己的盟友,东吴才将这些地盘借给刘备以安身。因此,刘备在得到益州之后,就应该把荆州归还给东吴。
其实,双方的分歧,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双方的战略意图上。刘备为了实现《隆中对》的计划,需要在荆州有一块落脚点,作为将来北伐的出发基地。而孙权为了实现“全据长江,建号帝王”的计划,必须要占据长江上游的荆州,把长江防线连成一体。因此,双方对于荆州都志在必得。
湘水之争虽然暂时解决了双方的争端,但是这是双方的权宜之计。由于东吴还是由主和派鲁肃在主导,没有对刘备彻底翻脸。但是,一天没有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孙权就一天无法放下心来。所以双方对荆州的争夺,是必然要再次爆发的。
湘水之争险些演变为一场大战,但是最终双方达成和议,这并不是双方的争端得到了彻底解决,而是双方在外界形势的逼迫下,被迫达成的妥协。这种妥协是双方各取所需的结果,并不是双方原有的本意。
当时的刘备是不愿意放弃荆州土地的,他率领了五万人马从益州来到荆州参战。而关羽所率领的荆州本地军队也有三万左右。因此,刘备阵营拥有的八万人马对东吴的三万人马,拥有绝对性的优势。刘备以自己的军队为后盾,派关羽前往争夺,就是凭借着自己优势的军事实力。
可是就在此时,曹操率领军队打进了汉中。张鲁不是曹操的对手,被曹操打败。在曹操占领南郑后,对益州产生了直接的威胁。在史书中记载,益州的百姓发生恐慌,纷纷逃亡。坐镇后方的官吏虽然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也不能制止这种骚乱。因此,曹操的手下劝说他,建议趁势攻打益州。
刘备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长期率领重兵在外的。他必须要将主力带回益州,来保证益州的安全。因此,刘备才会主动向东吴求和,双方以和谈的形式解决争端。
而孙权在此时也不愿意和刘备彻底翻脸。因为在这个时候,孙权的实力还没有太大的增长。他的军队实力不如刘备,而且和刘备进行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对孙权也是无益的。在当时曹军主力尚在汉中,如果刘备回师与曹操发生冲突,就能够将曹军牵制在汉中的崇山峻岭之间。
这就给东吴在淮南发动攻势创造了条件。因此,孙权决定和刘备议和,将主力调往淮南,准备一举打破曹军在合肥的防御,打开北上的道路。果然,在双方议和后,孙权率领十万军马,向合肥发动了猛攻。虽然孙权的这场攻势被张辽挫败,但是孙权的战略选择还是可圈可点的。
我们看湘水之争的军事行动,就会发现它与日后的荆州之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两场作战行动中,作战的主角都是吕蒙。而他采取的作战方式都是奇袭,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让人感到惋惜的是,被攻击的对象关羽,却没有汲取多少教训,招致了最后的败亡。
吕蒙在湘水之争中,他趁刘备率领主力入川之机,对荆州南部的长沙、桂阳和零陵发动奇袭。当时荆州的军队主力集中在江陵,在关羽的指挥下防备曹军的攻击。荆州南部的郡县都防卫空虚,在吕蒙大军面前毫无招架之功,只有束手投降。
在攻打零陵的时候,吕蒙面对零陵太守郝普的坚守,采取了诱降的办法。他派郝普的旧友邓玄之前去劝降,在听信了吕蒙的花言巧语后,郝普被吕蒙的软硬兼施所迷惑,主动向吕蒙投降,轻易交出了零陵。
在日后的荆州之战中,吕蒙依然故技重施。他白衣渡江袭击荆州,让虞翻用同样的办法劝降了傅士仁和糜芳。关羽将主力投入襄樊前线,在后方没有留下多少兵力,再次吃了湘水之争的大亏。只是湘水之争时鲁肃尚在,在鲁肃的调解下,双方尚能采取和谈的方式解决争端。在此时,主事地换成了吕蒙,他和孙权一心,根本没有和谈的心思。最终,荆州被东吴占领,关羽则兵败身亡。
如果刘备阵营能够从湘水之争中汲取经验教训,就有可能不会出现荆州之战的重演。刘备在撤回益州的时候,给关羽留下一些得力人员辅佐,也可能会减少失败的几率。关羽如果汲取了湘水之争的教训,就会对东吴更加警惕,在得知东吴要袭击荆州后,就会马上撤军。如果那样,荆州的命运就会发生逆转了。可惜,刘备阵营自以为湘水之争已经解决了双方的争端,对局势麻痹大意,最终失去了荆州。
湘水之争是孙刘联盟破裂的前奏,它标志着孙刘联盟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随时可能破裂。它的发生,是双方战略计划的冲突造成的。由于双方的战略计划都需要占有荆州,所以双方之间的矛盾才会愈演愈烈,直至兵戎相见。
湘水之争最终得以和平解决,并非是双方都达到了满足,而是外部的环境,迫使双方达成了妥协。刘备是因为曹操率军攻下汉中,威胁到益州的安全。刘备必须率军回援益州,不敢和孙权旷日持久的作战。而孙权在兵力上不是刘备的对手,再加上急于趁曹军在淮南兵力空虚,对合肥发动攻势,因此答应了刘备议和的请求。
不过,湘水之争只是双方的权宜之计,并没有解决双方的战略目标冲突。因此,在主和派鲁肃死后,吴军在吕蒙的指挥下,发动了荆州之战。由于刘备阵营麻痹大意,根本没有在湘水之争中汲取经验教训,使得吕蒙再次偷袭得手。最终刘备阵营失去了荆州,关羽也兵败身亡。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27608.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